按照教育整顿的工作部署,结合党史学习教育要求,清河区人民法院从3月24日以来,连续开展了进企业、进社区、进村屯、进学校、进信访大厅的“五进”活动,虚心向群众学习、向群众求教、向群众问策,积极排查矛盾纠纷和治安隐患。
一、开展法官送法校园活动。
3月24日,院党组成员、纪检组长张树军,走进清河区高级中学,以“预防青少年犯罪”为主题,为学校师生上了一堂深刻的普法教育宣传课。通过以案说法、借例喻法,将大道理隐藏于小故事中,既生动浅显又直击心灵,让孩子们不知不觉中学会保护自身安全、敬畏法律红线,课堂反响热烈,受到广大师生的普遍欢迎。
二、开展干警进村屯活动。
3月30日,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喻芬,立案庭负责人李淑艳共同下沉到聂家乡红花甸村屯一线,对当事双方进行诉前调解,争取“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问题不过夜”,有效降低群众司法成本,搭起司法为民“连心桥”,全力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诉前,探索基层治理新路子。
同时立案庭的干警来到聂家乡红花甸村委会,在村委会门前悬挂了铁岭市清河区人民法院诉讼服务中心联络板,使偏远地区的百姓通过电话联系的方式得到诉讼引导,省时、省力、方便群众。
三、开展法官进社区活动。
3月31日,翟鹏等同志进社区与社区工作人员共同悬挂了铁岭市清河区人民法院诉讼服务中心联络板,为社区居民提供了便利的法律服务,为社区居民排忧解难。我们会以此次爱民践民活动为契机,陆续开展“法律进社区”的活动,实际解决社区居民的愁难问题。
四、开展为企业“解难题、送服务”活动。
3月31日,我院执行局副局长孙迪与执行员才智一同来到清河村镇银行,为改善营商环境,梳理在执法办案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与村镇银行行长就所有执行案件进行了研究、探讨。对每一个执行案件精准施策,寻找解决方式、方法,为银行的发展保障护航;
4月1日,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喻芬,山乡人民法庭负责人王东,先后走访清河区重点招商引资企业——新大地肥业、辽宁世华农副食品有限公司,同企业负责人深入交流,向企业介绍我院在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中开设的涉企绿色通道、“三个不用找关系”监督电话等服务内容,并向企业征求我院在执法办案、为企服务、自身建设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作为我院下一步整改的主攻方向。
五、开展法官助理到信访部门轮岗接访活动。
为进一步做好法院群众来访接待工作,切实提高信访工作成效,组织各部门优秀法官助理到诉讼服务中心信访大厅参与接访,要求每名法官助理在接访期间要认真倾听群众诉求,耐心回答群众咨询,至少为群众解决一件难事难题,让人民群众满意。
六、清理发放执行案款,及时兑现胜诉当事人权益。
执行局将“我为群众办实事”视为重要工作内容,充分发挥“一案一账号”案款管理系统功能作用,经清查,我院共涉及滞留执行款案件14件,金额11.56万元,总计20笔。截至3月末,我院积极主动联系当事人,逐笔、足额核发案款,实现了执行专户内滞留执行案款的彻底清零。
七、畅通网上立案、跨域渠道,真正做到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走路。
清河区人民法院诉讼服务中心一直秉承为群众办实事的初衷使命,严格遵守立案登记制,在窗口立案的方式下,开展网上立案,自助立案、跨域立案多种立案方式,方便群众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来行使自己的诉讼权利。2021年来,诉讼服务中心网上立案19件,占民商事案件比例4.5%,跨域立案5件,占民商事案件比例1.5%。
2021年6月23日,位于陕西的一名案件当事人因错将钱款汇至他人名下,非常着急,在得知该人为铁岭市清河区人士后,她拨打了诉讼服务中心电话,询问如何处理该问题,铁岭市清河区诉讼服务工作人员一面安慰其不要着急,一面了解情况,并通过电话指导,引导当事人通过移动微法院进行了立案,目前该案已顺利立案,耗时不足一小时,真正的减少了当事人的诉讼时间成本,得到了原告当事人的好评。
八、多元解分,调解先行,让群众感受司法温度。
诉前调解案件170,占民商事案件比54.93%,调解成功率51.03&。
从4月8日至5月中旬,经清河区人民法院诉讼服务中心干警多方工作、积极调解,终于成功化解一起赡养纠纷,赢得了当事双方的高度认可。
4月8日,清河法院辖区内一名85岁的老人委托代理人起诉7名子女,要求子女履行赡养义务。
对于老人的无奈和绝望,承办法官一方面深感痛心,一方面又考虑到血缘至亲对簿公堂将会让最后一丝亲情也彻底破碎,故而选择了调解为主的办案基调。
经同当事方的分别深入交流,事情的复杂程度比预估的还要棘手。原来,老人经历了两段婚姻,现有的7名子女分属与前夫生育、二婚生育和二婚老伴带来的子女。因多数子女没有常伴老人左右导致亲情淡薄、且三批子女间相互关系冷漠互无交集,导致在赡养老人上意见不一、消极推诿,甚至存在抵触情绪。
为了帮助当事老人尽快摆脱衣食窘迫的灰暗处境,让桑榆晚景少一点纷争、多一分安宁,也让法律在铁面外多一丝温度,立案庭干警分头行动,把转变子女思维作为调解的主攻方向,用温情的态度、朴实的语言、真诚的劝导去唤醒子女方心底的亲情,并耐心解释说明成年子女赡养扶助父母的法定义务。期间,不仅把当事双方请到立案庭,还远赴沈阳登门拜访。
通过历时一个月的多次拉锯式调解,案件终于迎来了转机:七名子女同意每家每月出资400元,用于保障当事老人的基本生活。